来源:恩施州工商联 编辑:本站编辑 更新时间:2023-09-22 浏览次数:次
在恩施州利川市柏杨坝镇,有一处占地约20亩,投资1050万元的建筑,这就是利川柏杨豆干产业园。
“定制的设备过几天就到,届时所有生产线都开启,统一配方、统一标准的柏杨豆干就会源源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了。”该产业园总经理沈强介绍道。
沈强,恩施州利川市工商联(总商会)常委、柏杨坝镇商会会长,现年41岁,利川柏杨本地人,是柏杨豆干传承人之一,2001年从部队退伍后回到柏杨老家学习祖传手艺——柏杨豆干制作。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。
刻苦学习祖传技艺 全力保护“深山奇食”
柏杨豆干由十几道独特工序加工而成,每道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,其中包扎、压榨、烘烤三道工序最为关键,要多年实际操作、摸索积累经验,形成“肌肉记忆”。年轻的沈强跟着父亲——沈记柏杨豆干第八代传承人沈金忠,起早贪黑,逐渐掌握了制作技术,生意也一度红火,于2002年成功注册了“沈记好吃婆”豆干品牌。
“出此山,无此水,便无正宗柏杨豆干”,是说柏杨豆干的一个奥妙就在于这里的泉水。守着这泉水,家家户户都制作豆干,高峰时有300多家。每家有每家的做法,没有一致的标准,且都是小作坊,质量不能保证,往往相互压价形成不良竞争,有损于柏杨豆干的品质和形象。
“质量和口感是最重要的,不能砸了柏杨豆干的招牌。”于是,沈强联合了另外两家较大的作坊加入沈记好吃婆。还与70多家小作坊合作,按照统一质量标准,现金收购再分类包装后出售。这样,既解决了质量问题,又保证了小作坊的收入,减少了不良竞争。
苦苦坚守不忘初心 宣传营销扩大影响
有了品牌、有了产品,营销就成了当务之急。沈强一方面组织强大的营销团队,调研各地饮食习惯,调整后期加工配方,推介产品,逐渐让人们接受、认可,使柏杨豆干走出利川、走出湖北、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。
柏杨,本就是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《龙船调》的故乡,这里风景优美,近年来游客倍增。沈强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,将豆干制作成游客喜欢的方便食品,并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为卖点进行宣传,使游客们好奇豆干奇特的制作过程。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公司投资40多万元,在镇非遗一条街建设了一座蜡像馆,成为这一省级非遗的博物馆和游客必游项目之一。
传承精华工艺 增加科技含量
因为传统的制作工艺,是靠口传身教的传承,各家都有不同的核心技术,而“火候”的掌握,全凭经验,没有标准,所以每一批、每一家产品在口感、观感上都有一定区别,对品牌的质量都有一定影响。
为解决这个问题,沈强到中南民族大学学习检验知识,购买了电光天平、PH计、高压釜、蒸馏器等检验、实验设备。同时,他带着科研团队,对每一道工序进行反复试验得出最佳数据,作为核心技术标准。如黄豆浸泡的最佳温度与时间搭配标准,粉碎的粗细程度,“打卤”液的最佳PH值,絮状豆花形成的最佳温度、浓度、时间,包扎的最佳手法、大小规格,压榨过程中干湿豆干的最佳水分含量,烘烤的材料、温度、时间等。精确的实验数据大大提高了豆干品质和大批量生产的条件。根据这些实验数据,沈强再到厂家进行特别定制。
“有了这样独特的设备,豆腐、豆干的规模化生产将迎来革命化的进步!”沈强自豪地说道。
目前,新的设备即将到位进行安装,下个月即可投入生产。届时,这个被世人称为“深山奇食”的柏杨豆干将会以更新的面貌问世!
各省市工商联